根据行业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小间距LED的市场规模才仅仅有2-3个亿,而到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10个亿,2015年市场规模预计能达到20亿。在行业内几大规模型骨干企业迅速抢占小间距蓝海市场的渲染下,越来越多的LED企业而至纷纷喊着口号想要分羹LED小间距市场,如此过热现象不,免让人担心。深圳市晶台股份有限公司邵博士认为“面对众多企业纷纷加入小间距领域,一方面有利于市场的推广,加速小间距市场的推动;另一个方面,有部分企业可能会采取不良的竞争手段冲击市场的发展,总体上来讲的话,我们认为利大于弊的。”此外,作为LED行业‘高大上’领域的小间距是否就如人们想像的那样谁来都能分一杯羹呢?
企业涉足小间距门槛高 技术与资金成双面壁垒
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一个市场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一门或多门技术工艺的成熟。在小间距市场被炒作火热的时候,正是以LED贴片技术发展成熟所带来的市场商机为主导。在大批企业紧盯小间距不放的时候,行业或许需要重新认识“小间距”,企业涉足LED小间距究竟会面临哪些门槛呢?就技术方面而言,邵博士表示“从室内来讲,室内小间距的技术门槛,首先是可靠性问题。目前国内主流企业的主要有国星和晶台,还有就是亿光和宏齐。主流产品要数1010,早期1010的失效率大概在10个到几十个ppm。这种阶段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想要加强产品的可靠性是比较难得,因为小间距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到产品结构、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等方面,控制起来难度很大,晶台去年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做可靠性的重大攻关,已经有所突破了。其次,室内小间距对视觉品质要求是很高。可以想象,一个显示屏70% 的面积都被灯珠所占据,如果灯珠的表现水平处理的比较差的话,就会出现花屏等影响观看的现象。以上两方面,普通企业实现起来就需要一个技术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的投入巨大。同时,室内小间距在设备方面的投资也非常大。一般的企业想进入小间距领域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尤其是在最后,小间距如果更小的小间距,比如说0006、0505,这些对于加工精度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接近传统pcb板行业加工的精度。另外一个门槛的话,其实小间距,室内小间距对视觉的品质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显示屏70% 的面积都是灯珠,如果灯珠的表现水平处理的比较差的话,就会出现花屏、很难看的现象。一般的厂家如果说想做小间距,那是需要经验,需要交学费的,一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是需要交大量的学费的。第三个原因是,室内小间距设备投资需求是非常大的。由于小间距加工精度大,目前国产设备很难达到要求,设备基本上需要国外进口。所以说一般的企业想进入小间距领域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虽说随着贴片技术的发展,小间距LED产品已开始研发,小间距的出现无疑为不景气的市场现状打上了一剂强力针,但是对LED企业的技术都有一定的难度,一般企业想要涉足小间距领域也是门槛重重。
LED小间距技术再作突破 死灯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目前小间距在市场普及上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死灯率无法控制,传统行业标准是LED死灯率在万分之一,但小间距不行,按照传统标准,如果一万平米就有1个死灯,显示屏就没法看了。未来死灯率需要控制到十万分之一甚至是百万分之一才能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如此小间距推广也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作为LED小间距先导企业,深圳市晶台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来一直都在努力布局LED小间距市场,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技术方面,晶台光电2014年有了很大的突破,邵博士表示“传统的器件结构,在PCB上的做法在‘散热性能’和‘水汽渗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针对这种情况,晶台推出了基于晶台CCVT专利技术的全彩小间距封装器件“蜂鸟”系列1010。”
跟传统结构相比,这种新的工艺巧妙之处在于,整个导电孔内置到了产品内部,并与背面焊盘相连,避免了在切割PCB时破坏导电孔结构。在保全导电孔不受破坏的同时,导电孔摒弃了塞环氧树脂的传统工艺,而是整个导电孔采用铜柱过孔技术。这时的散热结构采用的不是传统的一个内壁铜片在散热,而是采用一种接触面广、体积大的铜柱散热,散热性能大幅度提升。不但如此,采用这种全新的工艺结构,整个功能区表铜完全被胶体覆盖,使BT板四周面积全部与胶体结合,根据材料热膨胀系数相似原理,使胶体与BT板的结合要比胶体与铜材的结合更好。这种全新工艺会达到让产品边缘四周水汽无法进入通道的理想结果,从而彻底避免了死灯和串亮(毛毛虫)隐患,解决了散热性差、单位面积功耗过大等问题。
目前小间距在市场普及上遇到最多的问题是死灯率无法控制,传统行业标准是LED死灯率在万分之一,但小间距不行,按照传统标准,如果一万平米就有1个死灯,显示屏就没法看了。未来死灯率需要控制到十万分之一甚至是百万分之一才能满足长期使用的需求。
其实,有着无拼缝,广色域、广视角,高对比度、高刷新频率、快响应速度,亮度与色彩一致性好(逐点校正),弱的环境反光等自身优势,小间距在诞生不久被热捧也不是不无道理。但是企业进入小间距领域,或许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思虑再三才能做决定,切不可受市场热潮诱导盲目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