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投放地铁媒体在过去两年大幅攀升,这证明广告主正逐渐认识到地铁媒体的价值。
2012年起,互联网行业收入急剧下滑,由于业内高度关注广告的大数据和投放精准性,使得传统媒体受到很大冲击,户外媒体在互联网领域也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业内对大数据与广告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地铁媒体的空间优势得到认可。
之前互联网行业主要品牌在线上阵地的搏杀较为激烈,利用节庆和事件,通过传统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开展营销。而当这些企业意识到品牌的概念依然不可摒弃,同时线上以外的领域又有待开拓时,地铁媒体的价值就逐渐得以体现。
1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补
地铁媒体的第一个优势,就是实体空间优势。无论游戏类、电商类、平台类,都是线上虚拟空间。这两者的特性可以互补,实体空间带来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地铁媒体提供了一种为受众创造不同体验的可能性,通过挖掘这种可能性,催生差异化的优势。
上海地铁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利用地铁空间尝试创意性、互动性的运用。
二维码,摇一摇
2地铁媒体是生活场景的补充
第二个优势是人的生活圈。我们在家,在办公室会接触电视和互联网。地铁媒体则是对家庭场景和工作场景的补充,而这也是互联网品牌此前所欠缺的。
比如,人在地铁中看手机的强度和频度与其在家里和办公室看手机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其次,手机颠覆了移动互联网诞生以前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地铁中看手机其实是对过去看书、看报、听音乐等行为的替代。各种各样的碎片化时间,都被手机替代掉了,而户外广告则没有被手机替代掉。移动互联网诞生以前,乘客也只是花了一部分的时间看广告。看似看手机替代了看广告的时间,但是其实没有。
地铁广告的卖点不在内容而在吸引力,通过短暂的接触,抓住视觉注意力,进行传播。互联网品牌因而发现地铁广告的效能并没有被降低。
3地铁媒体引爆流量O2O转化
互联网品牌争夺的是线上的流量和入口,当线上资源饱和后,地铁空间凭借人流量、人群构成,成为新的优质流量入口,将广告位变成移动互联网的新入口。将实体空间的体验作为吸引乘客前往虚拟空间的手法,我们此前已有成功案例。
2013年我们为腾讯游戏做的案例,是游戏品牌第一次通过地铁媒体做大范围推广。将线上虚拟体验搬到线下,让玩家立刻被身临其境的感觉所震撼。辅之以互动手段,制造热点,快速转化。在游戏上线前的两周开始投放,上线后立即实现引爆,效果出乎意料,令客户非常满意。
2014年我们又在地铁徐家汇站为魔兽世界推出“黑暗之门”的案例,也获得了很高的参与度。
剑灵游戏
黑暗之门
2015年截至目前为止,地铁媒体也涌现出了一些网络问答社区类和电商类品牌投放的成功案例,比如知乎,就是以地铁最为传统的灯箱和车内媒体,搭配奥黛丽赫本、毕加索、海明威、薛定谔作为其“代言人”。
广告图片选用了这些名人从未被媒体曝光过的形象(比如成名前的赫本),文案也采用了经典的知乎问答式风格,比如:奥黛丽赫本,20 岁,跑龙套中。距离回答“获得最佳女主角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还有 5 年。这一创意方式巧妙地利用了地铁传统广告的“海报作用”,将“知乎体”迅速在地铁人群中扩散开来。
再比如天猫超市,其在上海地铁最新投放的广告,将互联网文化玩到了极致,将一波广告投放,办成了一场微型生活日志艺术展。
艺术展里所有文案都是从天猫超市真实用户的留言中提炼,以体现天猫超市的主张,即:网购是一个有温度的行为,每一次下单后隐藏着当事人的情感牵连。广告一经投放,便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关注的热潮。
以上案例的成功,证明了互联网品牌与地铁传统媒体具有天生的“缘分”,不论是经营多年已经积淀了丰厚品牌文化的,如天猫,还是异军突起、个性鲜明的,如知乎,抑或是体验独特的游戏品牌,都能通过不同的创意运用方式与地铁媒体相结合产生极佳的传播效果,帮助互联网品牌来吸附地铁中的人,转化成流量。
同时,我们也通过二维码、摇一摇等互动方式,帮助一些品牌来将地铁人流量转化为线上流量。